黃金“代購”火了!律師緊急提醒
導讀:最近刷社交平臺,總能刷到“水貝黃金代購”的帖子——有人曬出跑腿小哥拍的金條稱重視頻,配文“比本地金店省了8000塊,簡直撿漏”;評論區里一排“求代購聯系方式”的留言,還有人算
最近刷社交平臺,總能刷到“水貝黃金代購”的帖子——有人曬出跑腿小哥拍的金條稱重視頻,配文“比本地金店省了8000塊,簡直撿漏”;評論區里一排“求代購聯系方式”的留言,還有人算起賬:“機票要1500,找跑腿只花200,穩賺。”但熱鬧背后,律師的一番話卻給這股“代購熱”澆了盆冷水:看似劃算的操作,其實藏著不少“看不見的暗雷”。
為什么大家都盯著深圳水貝?說到底是“價格差”鬧的。11月1日起,黃金稅收新政調整了非投資性黃金的稅收抵扣規則,作為全國最大的黃金集散地,水貝市場的交易成本跟著漲了一波。但有消費者發現,市場里還有少量料商能放出“低于實時金價”的貨——外地消費者嫌飛一趟深圳成本高,就找本地跑腿小哥代買、驗貨、發貨,一來二去,“水貝跑腿代購”就成了熱門。
對于這種模式,市民看法分成兩派:深圳本地的王阿姨覺得“靠譜”,“現在物流都能查實時軌跡,水貝附近就有第三方質檢公司,跑腿小哥驗完貨拍視頻,再發順豐保價,比自己過來還省心”;但剛工作的小周卻猶豫,“我上次找代購買護膚品都被掉包過,黃金這么貴,萬一跑腿拿了錢跑了,找誰要說法?”
律師余科良的提醒,正好戳中了這種模式的“命門”。他說,資金安全風險——跑腿小哥沒有任何交易資質,消費者先打款再拿貨,要是遇到不誠信的,直接攜款跑路,都沒依據;洗錢風險——這種“人貨分離、資金和貨物不在同一人手里”的模式,恰恰是公安機關和金融機構重點監控的對象,一旦涉及非法交易,消費者可能“躺槍”;運輸風險——黃金價值高、體積小,就算發保價快遞,也難保不會丟件、損毀或者被掉包,到時候索賠流程能拖幾個月。
其實不止律師,業內專家也提醒:黃金是“硬通貨”,買的時候圖便宜,出事了可就虧大了。與其找跑腿代買賭“運氣”,不如去正規銀行或者實體金店——不僅能當場驗貨,還能拿到正規發票和交易憑證,萬一有問題,直接找商家就能解決。
說到底,買黃金圖的是“安心”。就算省了萬把塊,要是每天擔驚受怕,那點“便宜”也變味了。畢竟,錢要花在明處,安全比什么都重要。